——宁夏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十年生态建设纪实中国绿色时报2月23日报道(记者王俪玢通讯员余殿)10年努力终获回报。2006年2月,宁夏盐池机械化林场由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宁夏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前,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40.75%,初步建成四大防护区域,10余万亩流动、半流动沙丘变为绿洲,使保护区周边450万亩草原、24万亩农田和200余公里公路免受风沙危害。10年来,通过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保护和建设,绿色在这片土地再次占了上风。
10年间,保护区完成三北防护林五期工程造林6万余亩;天然林保护工程人工造林3万余亩,封山育林8万亩,森林抚育5.5万亩,治理沙漠化面积25.5万亩。2014年,保护区所处的盐池县年扬沙天气由5年前的29次下降到9次。《中国绿色时报》记者站在哈巴湖北缘的双堆梁上俯瞰保护区,昔日风沙肆虐的毛乌素沙地变为拥有沙漠景观的自然风景区,大小不等的水塘点缀在绿色海洋中,盈尺的绿草在微风下犹如湖水般荡漾;金黄色的柠条花、白色的苦豆花和一簇簇沙柳、毛柳,让这里充满了活力和生机。正是由于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善,保护区内荒漠猫、猎隼、草原雕、大鸨等野生动物明显增多,还吸引了多年未见的翘鼻麻鸭、夜鹭、白腰杓鹬等野生动物落户。
10年来,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坚持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的原则,以恢复荒漠草原-湿地自然生态系统为目标,以建立比较完善的网格化社区共管资源机制为核心,以加强科研监测支撑体系为重点,实现了保护区资源稳定增长、生物多样性良性演替、野生动植物有效保护,在宁夏东部筑起一座绿色的生态屏障。保护区管理局通过实施三北防护林建设、天然林资源保护、林业科技推广、基础设施建设、湿地保护恢复等96个工程项目,使保护区森林总面积达51.34万亩,新记录鸟类27种、昆虫10科105属166种、野生植物3种。保护好生态,首先要处理好人地矛盾。
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集体林地占77%,区内常住人口达2714户8269人,且对资源依赖较强,资源管护难度很大。从2014年起,保护区管理局在加大资源管护力度的同时,协调盐池县政府成立保护区社区共管委员会,探索建立社区共管机制,全面推行局、站、点、员四级资源管护模式,制定一格定一房、一格管一片的森林资源网格化管护机制,实现了185名巡护员与149.6万亩保护区及周边社区林地资源管护的无缝对接。我们要为保护区群众着想,把福利带给群众,保护区才能实现和谐发展。
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王学增说。保护区管理局通过不断争取资金,加大财政补贴造林、联营造林、培植林业后续产业、发展替代生计建设项目等措施,逐步改变社区群众传统利用资源方式。近两年来,保护区管理局通过湿地补助资金项目,补贴农民受损耕地2.76万公顷,兑付补偿款1821.08万元,将34.6万亩公益林纳入生态补偿范围,每年兑付生态效益补偿资金380万元,使社区群众人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减少了对资源的依赖。
此外,保护区管理局还与地方公安建立互通信息、联合部警、互动执法的协作机制,全力编织资源保护安全网:采取责令停业、限期整改等有效措施,确保生态红线划得出守得住;根据天然林、公益林分布情况和管护需要,在保护区划定重点防火区123.6万亩,累计开设森林防火隔离带930公里;与盐池县通用机场签订合同,租用固定翼飞机开展森林防火巡护工作,开创自治区森林资源航空巡护先河。自2011年起,保护区管理局争取资金3000余万元,建立了植物病虫害检疫检验室、湿地生态监测站、野生动物救护站、哈巴湖博物馆等科研监测和宣传教育基础设施。其中,哈巴湖博物馆采用声光电多媒体,全方位、现代化地展现哈巴湖保护区的人文历史和自然生态,形成了保护区科学普及宣传教育、观测点开展常规监测的科研监测支撑体系。保护区管理局还联合北京林业大学、南开大学、自治区林业调查规划院等单位,开展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森林资源调查规划、湿地资源调查、湿地生态效益监测、保护区地理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数据库扩展等课题研究,为国际、国内的生态治理和动植物资源保护提供经验,引进推广8项科技成果,公开发表科研论文50余篇;编审出版《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等多部书籍;通过开展湿地日、爱鸟周、地球日、环境日宣传,举办生态夏令营、文艺下乡、社区群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培训、走乡村、进社区、入农户等宣传教育活动,保护区周边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明显提高。
10年来,保护区管理局坚持以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为主体开展森林生态旅游,探索利用保护区实验区独特的沙地森林景观和湿地湖泊、历尽沧桑的古城堡和闻名遐迩的明隋长城等浓厚地域特色景观打造宁夏生态、休闲、避暑生态旅游胜地和市民休闲森林公园,吸引社会资金2000余万元,建设了哈巴湖(国际)自驾车营地、木屋别墅、游客服务中心等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景区品味和接待能力,累计接待游客17万人次,实现经营收入近千万元。政府支持为和谐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从2006年到2016年,各级政府部门在宁夏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机制、生态保护、建设森林公园、建设科研宣教体系上给予全面支持。
200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将盐池机械化林场更名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在承担原有职能基础上,履行自然保护区管理职能。转型的成功,促进了保护区建设管理。2012年,保护区管理局经费形式调整为全额预算,实现轻装上阵。
在盐池县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14年成立保护区社区共管委员会,建立起社区共管联席会议制度,妥善协调解决生态建设与保护区周边群众生产生活矛盾,明确资源权属,推进保护区社区共管共建。社区共管委员会还探索与地方公安建立互通信息、联合部警、互动执法的协作机制,为从严打击非法侵占林地、建立林木保护和林地管理行政执法网络架起一座沟通桥梁,创新性地实现了与地方公安警力资源共享、执法办案互助。项目引领构筑和谐高原绿岛10年间,国家林业局、环保部、宁夏回族自治区林业厅、环保厅不断加大对保护区的建设投入,加快了保护区生态建设步伐。加强抚育,持续增绿,是宁夏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10年间对林业生态建设的不懈追求。
截至2015年,保护区完成三北防护林五期工程造林6万余亩;天然林保护工程人工造林3万余亩,封山育林8万亩,森林抚育5.5万亩。在三北和天保工程建设的同时,保护区继续建设以毛乌素沙地为主区域的防风固沙林体系和牧场防护林体系,绿色屏障依靠一个个项目和一铲一锹逐渐建立起来。
《中国绿色时报》记者在采访中遇到了有近40年工龄的林场职工黄执国。他说:现在在盐池,一片片沙漠可不好找喽!看着保护区的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基层务林人,觉得真有成就感!为更好地处理保护与发展、保护与适当开发以及协调好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关系,保护区现已初步建立起保护管理、科研监测、公众教育等体系。同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实施,也使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科研考察的重要基地和自然科普的大课堂,有力地推动了野生动植物保护和保护区事业的发展。
10年来,保护区积极参与、启动近百个国家项目,为保护区建设提供强劲发展动力。2009年-2012年,管理局实施中央财政环保专项资金项目,投资820万元用于管护设施建设、科研监测设施建设、宣传教育设施建设、综合科学考察、地理信息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建设;2014年-2015年,保护区管理局连续两年争取中央财政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项目,实施了湿地保护补助资金项目、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项目等多项湿地监测和保护恢复工程;2015年,保护区开始实施沙化土地封禁保护项目。
项目总投资1000万元,实施总面积1万公顷;通过棚户区改造项目,保护区管理局筹措异地新建住房265套,使职工的住房条件得到改善,解决了职工住房困难问题。特别是2014年至2015年,保护区管理局连续两年争取中央财政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项目资金共计4500万元,开创了湿地项目落地宁夏的先河,落实了社区群众受损耕地2.76万公顷,兑付耕地补偿款1821.08万元,不仅提高了群众经济收入,减少人们对资源的依赖,还使保护区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多,栖息活动范围呈扩大趋势,实现经济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通过中央财政湿地补贴资金项目建设,保护区管理局在改善湿地保护区生态环境的同时,还促进了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和谐共建,积极探索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的多元化方式,为国家湿地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提供可供借鉴的模式,最终实现宁夏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保护区的科研宣教支撑体系正逐步完善。管理局将保护区二期项目、专项资金项目、能力建设项目、有害生物防治工程、旅游发展基金捆绑,建设哈巴湖科研宣教中心哈巴湖博物馆。博物馆建设总建筑面积2942.9平方米、展览面积2630平方米,采用电子沙盘、动植物标本、自然景观展示、野生动物活动展板、灯箱和声光电多媒体,全方位、现代化地展现了哈巴湖的人文历史、自然生态,推广防沙治沙改善生态的技术措施,提升全民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对保护区规范化建设、科学化管理起到推动作用。
开拓创新社区共管机制基本形成2014年,一个新的机制在宁夏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全力推行。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盐池县委、县政府在GEF/IFAD(全球环境基金/国际农业发展基金)、财政部、国家林业局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资金等项目的支持下,开始对哈巴湖自然保护区内生态环境和农牧民社区实施共管共建,并逐步落实了社区群众替代生计项目,改变了社区群众的生产经营结构,降低了农牧民对保护区资源的依存度。
社区共管模式由县人民政府及职能部门、乡镇、群团组成的社区共管委员会负责,成为保护区管理局创新发展、机制改革的主题。保护区管理局总经营面积149.6万亩,保护区面积126万亩,其中77%的林地权属归集体所有,面广、线长涉及97个自然村(组)2714户村民,管护难度在全国保护区范围内都难寻先例。哈巴湖保护区社区共管委员会下移管理主体,推行社区群众护林制度,履行社区群众监督管理森林资源责任,建立社区共管资源管护网格,使社区群众思想明显转变,为盐池县生态建设作出贡献。保护区管理局根据保护区林地林分布情况,采取村队推荐、乡镇审核的办法,在30个行政村中,聘请森林资源监督管理员56人、社区共管巡护员(护林员)102人,并为管理员和巡护员全部交纳了五险,提高了社区群众参与资源保护的积极性,实现近150万亩林地全方位、无死角管护。
现在我们就是自己管自己的家。资源都是我们的,我们都加紧巡护,保护好自然资源。
青羊井村护林员之一温学军告诉记者。社区共管充分发挥社区共管巡护员作用,全面推行局、站、点、员四级资源管护模式和县政府、乡镇、行政村、自然村参与的上下联动式资源管理体系,形成一张覆盖面广的联防联护网络。按照林木资源权属谁所有,利益谁享受的原则,保护区管理局不断落实集体公益林补偿和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政策,发展替代生计,提高社区群众收入,实现保护区资源管护从抵触向自主转变,筑牢了社区共管机制。
自替代生计项目开展以来,保护区周边群众人年均增收1000元以上。保护区管理局针对落界核实保护区内集体公益林,开展补偿。
保护区管理局2年兑现集体公益林补偿资金700余万元;争取宁夏首个国家湿地生态效益补偿项目资金,2年兑现补偿受损耕地资金1821.08万元,并投资900余万元开展村庄绿化170亩、村庄道路维护25公里,建设替代生计养殖暖棚120座;通过开展走乡村、进社区、入农户宣传教育活动,调查摸底社区群众发展替代生计需求,及时联系协调有关部门,落实项目,帮助社区群众调整生产经营结构,提高收入。2015年,保护区管理局筹措1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郑家堡村贫困村民互助发展,使该村718户2257人受益,并投资10万元帮助青山乡牛记圈购买农机、清理二道湖水库。
此外,保护区管理局还通过整合7个项目,投资近千万元,完成18个护林房的建设,并于去年11月投入使用,改善基层护林员的工作条件。社区共管这项重点工作自开展以来经受了重重考验,但仍面临许多实际困难。
由于保护区里77%的林地都归集体所有,挨家挨户去磨嘴皮做工作成了常态。我的头一直大着,真怕社区共管开展不下去。
负责资源保护工作的科长沈学礼说。在工作推进过程中,社区群众对保护区边界的认识依然不够清晰;集体公益林、受损耕地补偿兑现进度缓慢;保护区内非法侵占林地与人为活动依然存在虽然我们千方百计为保护区群众开发了各样替代生计项目,但由于社区群众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依旧突出,依然存在盲目利用林地的现象,希望国家能够为我们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撑,为保护区群众争取更多福祉。
王学增说。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保护区管理局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仍未实现剥离。按照国家林业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审批管理办法》要求,今年保护区二期规划将全面开始实施,但保护区管理局部分社会事务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多数职工对资源巡护管理精力投入不足,对保护区网格化社区共管工作存在一定影响。
如原机械化林场职工子女创业难、就业难、住房难等问题亟待解决。保护湿地打造野生动物栖居天堂宁夏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26万亩,属荒漠草原湿地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在半干旱荒漠草原区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是一处不可多得的野生物种基因库,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
保护区位于黄土高原向鄂尔多斯台地过渡、半干旱区向干旱区过渡、干草原向荒漠草原过渡、农区向牧区过渡的交错地带,过渡地带特征明显,动植物地理区系成分复杂,物种多样性丰富,保护区自然植被共有6个植被型、17个植被亚型、34个群系。保护区有野生维管束植物54科180属368种,有中国特有植物地构叶、紊蒿、知母3种;有国家Ⅰ级保护鸟类黑鹳、金雕、白尾海雕、大鸨、小鸨5种。保护区湿地面积1万多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2.76%,包括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
主要湿地型包括季节性河流、季节性咸水湖、内陆盐沼、季节性咸水沼泽。在半干旱荒漠草原区,有限的湿地资源是保护区内野生动物的主要栖息地和繁殖地,也是候鸟迁徙的重要驿站,更显得弥足珍贵。保护区成立以来,一直将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作为工作首要职责,积极开展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保护区管理局先后进行了湿地、野生动物、野生植物资源调查,编制完成《宁夏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宁夏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计划》;开展多项课题,编辑出版《宁夏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建立起保护区地理信息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数据库。保护区管理局还实施了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环保专项资金项目、湿地保护补助资金项目、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项目等多项湿地监测和保护恢复工程,恢复重建了花马湖、哈巴湖2个重点湿地,实施封滩(湖)育林、湖泊生态补水等生态修复工程,加强水源地保护,扩大湿地面积,增强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充分发挥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改善了野生动物栖息环境,湿地生物多样性明显提高。保护区管理局通过建成花马寺森林公园花马湖、哈巴湖景区,制作安装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警示、宣传牌,使公众在休闲观光的同时受到了教育。
为更好地保护湿地,保护区内的湿地保护监测体系也逐步形成。保护区通过基础设施等项目完成了管理局办公、科研、宣教设施的建设,同时建设管理站6个,管护点18个,湿地生态监测站2处,野生动物救护站1处,基本构建了适合区域特点的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监测管理体系,一批亟需保护的典型湿地生态系统和濒危物种得到了有效保护。2009年,保护区管理局获得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颁发的斯巴鲁生态保护奖。
通过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项目、社区村庄绿化、道路整修、垃圾池建设等环境整治试点工程的实施,保护区管理局进一步改善社区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实现了保护区和周边社区的和谐发展。保护好湿地和森林环境,为哈巴湖带来商机。目前,保护区管理局打造宁夏哈巴湖(国际)自驾车营地,并对5000公顷花马湖、哈巴湖、骆驼井3个景区外包经营权,进行适度开发,发展生态旅游业。其中,花马寺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品牌效应逐渐凸显,累计接待游客17万人次,实现经营收入近1000万元。
发展产业为沙区增绿为群众增收2010年,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施了枸杞名优经济林示范项目,项目总投资288.82万元,建设宁杞一号大麻叶优系示范园450亩,为周边群众提供400余个劳动就业机会。种植枸杞对于改善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尤其对发展盐池林业特色产业产生极大的示范和促进作用。通过项目的实施,保护区所在的盐池县水土流失得到控制,沙化土地面积有所缩减,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和治理。
2011年至2012年,保护区还实施了沙旱生林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利用项目,通过科学开发利用一批优良的沙旱生林木种质资源,为培育宁夏林业建设、城乡绿化的优良树种奠定基础。项目充分利用保护区丰富的沙旱生林木种质资源优势,通过对盐池沙旱生天然树种和引种驯化树种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保持了森林植物的多样性和每个物种的遗传多样性,维护了生态环境系统的稳定性。
项目建成后,共保护和繁育沙旱生林木树种30个,年生产种子6万公斤、穗条40万根、种苗40万株,确保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加快保护区主要树种良种化的进程,把种质资源的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充分发挥沙旱生林木良种在生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保护区管理局通过引导林业产业的发展,调整了社区农民的生产结构,提高了经济收入,降低了对保护区资源的依赖和消耗,为保护区健康和谐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文关键词:千赢手机网页版登陆
本文来源:千赢手机网页版登陆-www.budget-phone-card.com